首页  |  申都头条  |  风景  |  人文  |  视频  |  专题
棕编
来源:长沙市媒体艺术发展中心 | 作者: | 编辑:陈贝贝      2017-10-30 13:59:11

  

  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被誉为“江南一绝”。长沙棕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愿其发扬光大,以历史和现代的题材,编制出丰富多彩的工艺品,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1、长沙棕编-概述

  棕编分为两大类,一为生活用品棕编,一为工艺美术棕编。

  生活用品棕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的《诗•小雅•无羊》对身着棕编蓑衣的牧羊人,就有“何蓑何笠”的描写,棕蓑衣的使用流传至今,在此基础上发展编制其他生活用品。现四川新繁棕编的拖鞋、凉帽、手扇,贵州塘头棕编的提蓝,浙江武义棕编的床绷,以上均属于生活用品棕编。

  工艺美术棕编,唯湖南长沙一处,棕编之巧与湘绣之美、菊花石刻之奇,并称为“长沙三绝”。长沙农村生长着去多棕树,为棕编工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相传工艺美术棕编起始于三国时代,已有1700余年历史。由于久远地传承,发展成“纯叶”、“全棕”两大派别。

  纯叶派棕编

  “纯叶派”,即单纯用棕叶编织,具有精致小巧的特点,精于编制虫鸟等小动物。二十世纪30年代,农民易正文把民间的棕编手艺带入长沙城,用一片棕叶编一只蚱蜢在街头叫卖。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提高技艺、增加品种,因此,他常伏在草丛中观察昆虫的形态,随后编出蝗虫、螳螂、蜻蜓、青蛙、虾子、蜈蚣、花蛇等小动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通过易正文不辞辛苦地行街走巷,边编边卖,成为长沙第一个以棕编维持家庭生活的人。他的棕编技巧闻名于长沙城中,被誉称为“棕编易”。可是易氏棕编是用生棕叶编制,虽原色光亮,但只能鲜艳一时,不到一天时间就会干缩变形,因此当时的棕编产品只能算小玩意儿,不能算工艺品。

  1972年,20岁的少女王文定被招进了长沙市湘绣厂,分配在新开办的棕编车间,棕编工艺品头一次进入工厂生产。工厂采用干棕叶编制,保持产品长期不会变形,从而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成为出口的工艺品,为满足出口需求,厂方曾派王文定去望城县茶亭乡带徒授艺,相继又在长沙工艺美术公司、岳麓山公园传授棕编手艺。上世纪90年代王文定退休在家,仍潜心钻研棕编工艺,用针线缝合法改“单肚皮”为“双肚皮”,即用编制蚱蜢、螳螂的工件,两件“肚皮”对“肚皮”地缝合起来,形成有胸有背的工件。编出企鹅、孔雀、凤凰、白鹤、老鹰等禽类动物,进而编制出猴子、梅花鹿、恐龙等哺乳动物。1994年,王文定带了这些作品去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

  1999年,卢莹、华年总结了上述“纯叶派”棕编工艺的发展经历和编制经验,合著成《长沙棕编》一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对于“纯叶派”棕编取得了很好的推介作用。

  2006年,原长沙湘绣厂棕编车间退休职工古丰与张重女士一道,开办了“凤舞九天棕编工作室”,并开通网站,大力推销其棕编工艺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长沙历史文化丛书—长沙风物大观》对“纯叶派”作了概括的结论,认定“棕编是指以棕榈叶编成的小昆虫动物”。

  全棕派棕编

  “全棕派”,选用棕树的蔸、干、叶、枝籽及干衣、花苞等全棕树的各部位作材料,用手工编制成工艺美术品,作品以豪放大方,利于表现重大题材为特征。由于棕蔸、棕干笨重,一个大棕蔸,挖出时重达100余公斤。因此,全棕派虽文化底蕴深厚,但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期,只限于就地编制,自娱自乐,为外界知之甚少。

  在离长沙市百余里的高桥、金井、脱甲桥一带,属丘陵区,一些农户的房前屋后,自然生长着许多棕树。以此作材料的棕编工艺千载传承,至清光绪年间已经盛行,一般农民均能随手编出作品,如蚱蜢、蜻蜓、螳螂、蜂窝、喇叭等单一物件,精明的人则将单个工艺品组合,如借助一棕枝组合,编成“螳螂捕蝉”等成语故事。民国初年,将棕编工艺品作为孩子们的生日礼物,成为一种时尚。这些相互赠送的礼物中,有鱼儿水坝组合的“贵子跳龙门”,有喜鹊梅枝组合的“喜上眉梢”,有一对喜鹊交尾的“喜上加喜”等。随后发展成用棕编小礼物,为已满花甲之年的老人祝寿,有白鹤松枝组合的“松鹤长龄”,有蝙蝠寿桃组合的“五福献寿”等。由于各家编制的用材、技巧不一,名目形态各异,各有所长的工艺品汇集一处,是一次不曾定名的观摩赛,是一次棕编技术的经验交流会,这种形式促进了全棕派棕编的不断发展。

  在高桥白石园有一位私塾先生贺五阿公,他酷爱棕编文化,收集民间棕编百余种,经他研究开发,用缝合法、雕刻法,首创棕编人物,编出“唐僧取经”、“武松打虎”、“借东风”、“黛玉葬花”等故事,人物形态生动,故事情意感人。

  2007年,长沙市文化局将长沙棕编列入非物质文化调查。对此,我同女儿罗忖一道,重操儿时玩艺,购买棕树材料,按照《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及《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画面,运用构图、布景、雕刻、湿润、锁折、编织、结辫、缠绕、造型、缝合、插入、粘贴、植绒、着色、“三防”等技法,编成两幅85×80×35厘米的工艺品,于6月9日世界博物馆日,参展于世界文化遗产日举办的“长沙市征集文物成果展”。全棕工艺美术品第一次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我们现在正利用近一米见方的大棕蔸,编成一座雄伟的“岳麓山”,将岳麓书院、麓山寺、云麓宫以及爱晚亭、禹王碑等主要景点编入其中,使之成为一尊微型景区,从而,把全棕编制的工艺美术推向新的水平。

  长沙棕编,不论是纯叶派还是全棕派的工艺美术,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愿其发扬光大,以历史和现代的题材,编制出丰富多彩的工艺品,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2、中国国粹-棕编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 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 《诗•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张志和有歌咏江南渔家生活场景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浙南括苍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 又说,上古时,虞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 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相传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时放牛割草,也曾穿过"蓑衣 ",可见人们利用棕制品的历史久已。

  棕编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以棕丝白嫩柔软,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为上。人们多在春秋季生产提包等,夏季生产鞋、帽等。 品种主要有鞋、扇、包、帽、垫、盒、玩具等类。4月初,艺人们开始采集嫩棕叶,用排针将叶划割成细棕丝,搓成棕绳、级,经硫磺 熏蒸、晾晒、浸泡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或将部分棕丝染色备用。棕编的装饰方法因物而异。 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将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交叉成为菱形,再用2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鞋、扇类产品采用密编法。 帽、席等多用人字纹。用木、纸、泥模型编制的包等产品,其上织饰花鸟兽等图案。用白净的素色棕丝编制的器物像绸绢般华美。

  有的用彩色棕丝以挑花、提花、织花等技法织成彩色装饰图案。

  中国的棕编工艺注意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

  湖南棕编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制成儿童玩具。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 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 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在街头叫卖。此种情形,重庆、汉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头至今仍可遇见。 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文字来源:芒果广播网)

 
长沙·背景  
  从三千年前的秦简汉墓,到一千年前的陶瓷远航,古城长沙,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大潮,参与了文化交融的多元碰撞,成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重要节点;这里走出了世纪伟人毛泽东,也是联合国亲善大使、著名媒体艺术音乐家谭盾的家乡,长沙人龙永图促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长沙健儿李小鹏在悉尼奥运会上一举夺冠……源源不断的长沙人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活跃在各个领域,展现着中国力量,贡献着中国智慧.
  长沙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了几近完美的结合,孵化出了数字烟花、数字灯光等新兴创意产业,与数字媒体一起,构成了长沙媒体艺术的发展矩阵,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逐渐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金鹰电视艺术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国际雕塑艺术节、橘洲音乐节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与影响力的活动品牌在长沙举行或永久落户;“三馆一厅”、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橘子洲、梅溪湖、洋湖、浏阳河、大王山等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山水舞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艺术家纷至沓来。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科技创新设计,到传承“非遗”文化打造的民俗艺术特色街区,长沙已然成为文化创意与媒体艺术发展的热土,成为一座极具综合实力、发展活力、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这里,媒体艺术,俨然成为了一场全民共享的精神盛宴,长沙,搭乘着“一带一路”的巨轮,也正在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文化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