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申都头条  |  风景  |  人文  |  视频  |  专题
烟花
来源:长沙市媒体艺术发展中心 | 作者: | 编辑:陈贝贝      2017-10-30 13:58:47

  一、概述

  烟花又称花炮,凝结着数千年来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人们的美好的期望被装填在火药里,随着爆鸣声开在夜空。花炮,已然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

  浏阳,是花炮始祖李畋的故乡、花炮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最大的花炮及花炮集散中心。

  1400多年前,李畋出生于湖南浏阳大瑶东风界。隋唐时期道家药王孙思邈曾隐居浏阳,青年时期的李畋即拜孙思邈为师,从他那学到了硝磺火药技术,李畋利用火药研制出了硝黄炮竹,进而研制了烟花。花炮始于唐而盛于宋,发源于浏阳。北宋时期开始编制鞭炮,并“卷纸为之”,有了“集百巧于一架”的烟火戏。

  元朝时,太子铁穆尔到过浏阳,当他看到燃放烟花爆竹的欢乐场面后,便命浏阳的花炮工匠赴大都(今北京)表演焰火,邀请各国使节观赏。约在公元13世纪初期,花炮开始由外国使者和商人经丝绸之路传入到印度。在其后约200年的十五世纪,花炮再经印度逐渐传入阿拉伯国家,经阿拉伯国家传入西班牙,又经西班牙逐渐传播到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浏阳烟花鞭炮已大量出口。

  旧时的花炮制作,多出自手工作坊。即便将原料生产和成品封装两头除外,仅作坊内的各项工作而言,就有七十二道工序,可概括为扯筒、褙筒、洗筒腰筒、上盘、钻引孔、插引、扎引颈、结鞭八大工艺流程。以发源地浏阳为代表的花炮制作技艺及文化,已于2006年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起源与发展

  浏阳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烟花之乡,浏阳花炮“始于唐,盛于宋”,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悠久历史。十三大类三千余个品种,远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0%,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0%,以花炮为龙头的外贸出口,连续十一年居全省县(市)之首,已形成了一个年销售额达20余亿元的现代化产业群和产业集团,成为了湖南、全国乃至全球花炮生产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的产业基地,并已逐步建立了国际和国内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

  从摩纳哥第二届国际焰火大赛到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大赛,乃至第三届国际音乐焰火大赛等国际、国内最高规格的历次焰火大赛中,浏阳花炮都以出类拔萃的雄姿名登榜首。

  历史上对鞭炮的起源曾有很多记载,传说爆竹的发明者为唐代的李畋,被奉为鞭爆业的祖师。据唐代的《异闻录》记载:"李畋居中,邻人仲叟家为山魈所崇,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惊循,至晓,寂然安贴。"看来最早的"爆竹"大抵是经火烧竹子所发出的爆裂之声,待火药发明之后,才有了纸卷爆竹。

  浏阳花炮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爆竹种类,产生于唐宋时期,包括鞭炮和烟花。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

  花炮与焰火的制造源于别出心裁的燃放爆竹的方式,如:将未燃的爆竹掰开,断口处的黑硝见火则喷出一股火焰,将相连的一圈折断的鞭炮引燃,会蓬起一团蓝色的火焰,让一颗颗小小的火花漫腾起来,炸出来的情趣是多姿多彩的;置于容器中盖着炸,声音瓮声瓮气;丢在水里炸,会炸得孩子满脸泥水,满脸傻笑;放鞭炮的花样,也名目繁多,往空中一甩者为"冲天爆",将爆竹裹在泥团里扔在空中,泥雨四溅者名曰"龙王送雨",将点燃的鞭炮丢进水塘,水花四溅,曰"蕴着发"。

  这些别出心裁的燃放方式所引发的想象,已具有了花炮和焰火的雏形。自然,制造花炮主要还是满足官府庆典的需要。传说雍正皇帝登基时,为改元正朔,要在元年元宵佳节燃放响炮、花炮,传旨鞭炮行业,要创新花上京。其时浏阳官吏诚惶诚恐,四处张贴告示,广纳良才,并指令鞭炮能手李泰限期创出新花进贡,致使李泰寝食不安。一日,他路过铁匠铺,见锤下星火四射,有长有短,有红有白,有粗有细,有粒有丝,顿生灵感。随后李泰扫了一些铁屑,回到家中把其锤得粉碎,再掺以火药和米汤搅和在一起。铁砂、火药拌和得大小粗细不等,再以黑硝作动力,装于底部导火线处,于是,便造出了喷射花色形态各异、或梅或菊的花朵来。待李泰的新花在紫荆城上空高升钻天,落下缤纷的花雨,雍正看得眼花缭乱。从此,浏阳便享有"花炮之乡"的美名。

  早在清代康熙年间,浏阳花炮的生产已具相当规模。至光绪年间,它已销往香港、澳门、南洋诸国,成为名牌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浏阳花炮发展到外销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其品种发展到现在的13大类三千多个。1995年浏阳市被国家授予"中国烟花之乡"的荣誉称号;2002年成立国际烟花协会(IFA),总部常设浏阳;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浏阳花炮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4年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浏阳花炮"驰名商标;2009年湖南省政府将浏阳花炮列入省政府重点支持产业。

  三、工艺和种类

  浏阳花炮的生产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使用就地取材的土纸、土硝、硫磺、炭末、红白泥土等作为加工原料,总共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业人员已研制成功安全可靠无公害的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观烟花、室内和舞台烟花等高科技新产品,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花炮燃放也可由传统的手工点火改为遥控点火,燃放程序全部由电脑编排操控。

  浏阳花炮的品种名目繁多。按燃放效果分,主要有十三大类:喷花类、旋转类、旋转升空类、火箭类、吐珠类、小礼花类、烟雾类、造型玩具类、组合烟花类、践香类、摩擦炮类、礼花弹等;具体又可分为冷光烟花、礼花弹、盆花、罗马烛光、火箭、电光花、舞台烟花、冷焰火、瞬间烟花、火炬烟花、玩具烟花、鞭炮、舞台喷泉、架子烟花、日景烟花等3000多个;另外,浏阳生产的大型烟花,主要供大型焰火晚会欣赏而制造。主要种类有"焰火字幕"、"礼花弹"、"盆花"、"火箭"、"大彩火轮"、"架上烟花"6种,每年都有数十至上百个品类、规格。

  其中冷光烟花(又称冷焰火、冷烟花),无毒无味,燃点低,燃放时甚至可用手触摸,是时下最流行的烟花产品,此类烟花在各种喜庆婚庆晚会、庆典、舞台表演、焰火晚会中大受欢迎,是一种美观实用的喜庆礼仪用品。玩具烟花是以其色彩、音响、运动和烟雾造型取胜,被外商誉为"有声有色"的好烟花。如"全家乐"就以其特有的声、色组合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谓浏阳花炮,纵横驰骋,响彻四方。

  四、传承价值

  浏阳,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花炮产销地。浏阳花炮真正的繁盛期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目前,全县有烟花生产企业800余家,其中出口花炮专厂近40家。2004年,花炮产业实现产值32亿元,创税收6亿元。在近30万浏阳花炮从业人员中,有90%来自农村,吸收了全市7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鞭炮业又带动了矿产、造纸、印刷、包装等行业的发展。目前浏阳正在筹建花炮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花炮收藏、研究、展示和交流的中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字来源:芒果广播网)

长沙橘子洲烟花欣赏

 
长沙·背景  
  从三千年前的秦简汉墓,到一千年前的陶瓷远航,古城长沙,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大潮,参与了文化交融的多元碰撞,成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重要节点;这里走出了世纪伟人毛泽东,也是联合国亲善大使、著名媒体艺术音乐家谭盾的家乡,长沙人龙永图促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长沙健儿李小鹏在悉尼奥运会上一举夺冠……源源不断的长沙人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活跃在各个领域,展现着中国力量,贡献着中国智慧.
  长沙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了几近完美的结合,孵化出了数字烟花、数字灯光等新兴创意产业,与数字媒体一起,构成了长沙媒体艺术的发展矩阵,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逐渐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金鹰电视艺术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国际雕塑艺术节、橘洲音乐节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与影响力的活动品牌在长沙举行或永久落户;“三馆一厅”、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橘子洲、梅溪湖、洋湖、浏阳河、大王山等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山水舞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艺术家纷至沓来。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科技创新设计,到传承“非遗”文化打造的民俗艺术特色街区,长沙已然成为文化创意与媒体艺术发展的热土,成为一座极具综合实力、发展活力、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这里,媒体艺术,俨然成为了一场全民共享的精神盛宴,长沙,搭乘着“一带一路”的巨轮,也正在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文化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