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申都头条 | 风景 | 人文 | 视频 | 专题 |
铜官窑 |
来源:长沙市媒体艺术发展中心 | 作者: | 编辑:陈贝贝 2017-10-30 10:53:18 |
(星辰拍客:图展天下) 铜官窑陶瓷 铜官窑遗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至石诸湖一带,南距长沙城27公里,北与闻名遐迩的铜官陶城相接,东依连绵的山丘,面临湘江。长沙铜官窑是中国唐朝彩瓷的发源地。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从铜官镇至石诸湖,沿湘江东岸十里河滨。 瓷窑简介 唐宋代南方瓷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长沙窑”。产品主要是青瓷,生活用具种类很多。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此外 ,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后,铜官窑所产有 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有水罐、壶等。以印坯和拉坯法成形,印坯模上刻有花纹,成型和印花一次完成。1966年后,发展较快,新增枣红、黑红等色釉。1976年,创制了炻瓷成套餐、茶具,胎质细腻,釉面光滑,机械强度高,有咖啡、谷黄、米白、紫金、浅蓝等釉色,饰以各种花边,亦有丝网贴花、印花、釉下复色彩绘等。 唐代名窑。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长沙窑”。明代以后,铜官窑所产有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 长沙窑的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中后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窑址包括铜官镇和石渚湖两个赛区,北端依山临江,南端沿江面湖,相距5公里。铜官镇窑区沿江千米,有残存窑场多处,出土以碗最多。实用器物、窑具、工具以轮制为主。瓷器胎多灰白,胎表大多涂有白色衬釉,瓷化程度高.纹饰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美观大方。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已有不少出土,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 地理位置 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过多次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唐代长沙窑窑区的范围。它北起长沙县铜官镇,沿湘江东岸的十里河滨往南延伸至石渚湖一带。 在望城区铜官镇至石渚湖,两端相距约五公里的地域内,大分为3个窑区:即铜官镇窑区、古城窑区、石渚窑区。 历史溯源 公元八世纪。唐代经历过开元天宝盛世之后,“春夜喜雨”进入“落花时节”:安史之乱轰然火起。 此时,长沙铜官,在一片丘陵起伏的古城村,远近燃起冲天大火。窑工们依山挖出龙形的窑场,用山柴烧制瓷器。这一烧,成就了永不磨灭的长沙窑,长沙窑又成为世界釉下彩的创烧地,开创着陶瓷业一个伟大的时代。 此前,世间只有青、白单色瓷器,而长沙窑的技工们在瓷器上创立了釉下多种色调,尤其是红色。红色在唐代于长沙窑惊现,虽然极少,也许偶然,但毕竟是堂堂正正地诞生了。长沙窑当时生产的器皿书法着诗词、谚语、广告。前几年,文博前辈萧湘老师曾著《唐诗的弃儿》专门研究长沙窑瓷器上的诗词。读后令人眼界大开,耳目一新。萧湘老师因此成为中国瓷诗首席知音。 长沙窑瓷器制作工艺有压花彩绘,彩绘作品题才多样。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个孤陋寡闻的古城村一带,生产了许多反映北方生活和西亚文化的瓷器。如骆驼大象胡人骑射。瓷器上用阿拉伯文写着“真主真伟大”。当时的长沙窑瓷器是从湘江起航进入洞庭湖顺长江出海远达非洲。可见在唐代,长沙已连接通往南亚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欧西欧先后发现长沙窑瓷器,成为友好交往的千年铁证。 长沙窑在唐代末期面对外地如越窑、邢窑等地的瓷器总是扬长避短。比如窑工们在胎土不如别的厂家时,生产市场没有的瓷玩具,生产湖区劳作生活的小件产品如网坠油灯。且能按用户要求随意制作,始终走着一条人无我有,特别便宜的生产销售路线。在市场上生机盎然红红火火。一点也不虚骄,一点也不执拗,表现着灵活实际的智慧。主要成就长沙铜官窑的主要成就是釉下彩绘取得了巨大突破,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色釉和刻、划花或贴花工艺,为后世瓷器的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沙铜官窑器大量采用文字作装饰,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唐人墨迹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可在许多长沙铜官窑器物上特别是长沙铜官窑执壶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唐人笔迹,这对当代学者研究唐代文字甚至唐代社会生活史都是大有裨益的。(文字来源:芒果广播网) 陶瓷作品欣赏 (陶瓷泥塑《乐》刘坤庭作品) (综合来源:长沙市媒体艺术发展中心官网、芒果广播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