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身术”来了!MANA创作者扶持计划带你走进MUMA Island的未来分身实验

“分身”,不再是神话
从《西游记》的“毫毛化身”到《梁祝》的“化蝶”,古老叙事里的“分身”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化身:通过化身/变形去突破现实困境。进入数字时代,我们又迎来另一种“分身”——在镜头、算法和沉浸空间中被看见、被生成、被共创的“第二个我”。
这里说的“分身术”,不是替你上班的外挂;它是一场关于“我是谁”的身份与叙事实验。

《gene》,人工智能交互影像,赵博雄 MUMA Island
什么是未来“分身术”?
从神话镜像到数字共生,分身不再是幻想,而是我们与AI共同塑造的多重身份生态。
01|概念源流
神话与文学传统:古代分身多是超自然叙事的母题,如孙悟空的“身外身”、佛教的“三身”、西方神话中的替身或镜像。
现代文化:科幻文学和电影中,分身意味着克隆、人造人、虚拟替代人格。
当下科技:AI虚拟人、数字孪生、脑机接口中的“数字替身”,正在把分身从想象转向技术实践。
02|未来的分身术产品

03|技术支撑
多模态AI:文本、图像、语音、动作的实时生成与转化。
沉浸式媒体:AR/VR、空间叙事、全息投影。
身份机制:区块链标记、虚拟护照、数字版权。
共创平台:多人实时互动,分身互相影响并共同进化。
一句话:用生成式算法 + 交互影像 + 交互装置 + XR 空间,把“另一个我”做成可进入、可对话、可进化的体验。

分身=“被看见的我” × “不断被生成的我”;它解决的是表达与认知的问题,而不是代劳与效率的问题。
MUMA Island:
把“分身术”做成一套可体验的系统
MUMA Island自我定位为“空间计算下的空间叙事开拓者”,目前用“输入—生成—分发”的机制化方法,把多技术系统整合成可复制的体验产品线。围绕“未来分身术”,他们形成了清晰的“三式分身”创作矩阵:
01|生成分身:从无到有的“被构成之我”

《gene》,人工智能交互影像,赵博雄 MUMA Island

《gene》,人工智能交互影像,赵博雄 MUMA Island
作品:《GENE / 生成之我》在沉浸式空间里模拟“造人”的生成逻辑——你的文本、表情、声音等成为“显影液”,显出一个随你而变的“另一个我”。你会带走的思考:“被生成的我,算不算我?”现场互动流程:扫码进入——完成个性测试——专属数字人IP即刻生成——同步登上现场多媒体
02|镜像分身:与我并行的“被观看之我”

《SHUASHUA》,人工智能交互影像,赵博雄 MUMA Island

《Dancing Soul》,人工智能交互影像,赵博雄 MUMA Island
作品:《SHUASHUA》《Dancing Soul》
实时动捕与影像反馈,让屏幕中的“你”和现场的“你”同频又错位,像照镜子时忽然看到“陌生的熟悉”。
03|异界分身:进入他处的“叙事之我”


作品·:《Cross Reality-archiatmosphere》《未明之境UNSEEN》
戴上 VR/AR,你的分身进入另一座世界,行为会影响剧情,反过来修正你的“自我叙述”。你会带走的思考:“在别处,我能成为什么样的我?”
小提示:MUMAisland 的“分身术”强调在场感与共同创作——你不只是看客,也是合作者。
从展览到应用:
分身术如何“落地成事”?
01|文旅/城市公共空间
夜游沉浸演艺、地标投影 Mapping、城市 AR“分身系统”,让市民与游客参与“城市的第二自我”。

城市AR项目,赵博雄 MUMA Island
02|品牌发布
把“人设塑造”转成“分身共创”,建立品牌与用户的叙事关系而非一次性曝光。
03|教育与公共文化
开设“分身术实验课”,把数据采集、生成规则、呈现反馈做成可视化的身份素养训练。04|博物馆与剧场
分身剧场(演员×观众化身×场景 AI)与身份档案馆(个人数据/记忆的可视化)。

沉浸式影像+AR项目,赵博雄 MUMA Island
迷思终结者对答
Q:这玩意能替我上班吗?
A:不能。这是艺术与技术的身份实验,旨在让你看见并共创“另一个我”,而不是现实代办工具。
Q:我到现场能做什么?
A:在不同技术场景里输入—生成—反馈,亲手“长出”你的分身,并与他人的分身同场共创。
Q: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A:未来当“被生成的我”越来越像我,你需要学会主导自己的叙事:我希望别人如何看见这个“被生成的我”?哪些数据可以被使用?我如何对“被生成的我”说“不”?
MANA 创作者扶持计划:
为什么重视“分身术”?
前沿性:AI生成、空间计算、沉浸叙事正在汇流到“数字身份”赛道,分身可能成为下一代内容与社交的基础结构。
可复制:此类作品的机制化与模块化让“实验→产品”成为可能,多场景快速落地。
社会价值:把抽象的技术议题转化为公众可参与的仪式与讨论,构建可理解、可对话、可撤回的数字公共空间。
活动 | 未来分身术
线下开放体验 / 共创工作坊

主题:看见“另一个我”——未来分身术:生成&镜像&异界三式体验
形式:沉浸式装置体验 + 创作者分享 + 小型共创
报名:合作咨询,需预约,添加微信 artmana(备注:分身术)。
说明:名额有限,具体场次与城市将以公众号后续推送为准。
本次 “看见另一个我·未来分身术” 主题活动,由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上海市新阶层科创服务团、上海市新阶层专业服务团联合主办,“文化艺术+媒体科技”,合作方北京澜景科技、上海快来秀展示科技、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数字光线教研中心、南京巨阵文化科技公司、苏州歇马桥文旅投资、南京AI智谷研究院艺术中心……(每场活动近20家机构&企业参与合作深度互动。)
MANA创作者扶持计划详情点击下图

关于赵博雄 MUMA Island
赵博雄,中国美术学院空间计算应用协会创始人及MUMA island主理人,青年艺术家。他的创作涵盖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曾在上海iclc国际会议、韩国icmc国际会议、北京、成都、重庆、伦敦、香港等多地美术馆展出。作为一名致力于探索前沿技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通过XR技术打破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屏障,创造出引人深思的多维度体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创新思维。
MUMA Island(木码浮岛)是一家以“空间计算 × 空间叙事”为核心理念的创新型团队。致力于通过技术与故事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义人、空间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方式,打造智能且富有感染力的空间体验。MUMAisland秉持“输入—生成—分发”的机制化方法与模块化生产体系,构建高效、可迭代的内容与空间解决方案闭环。从多维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处理(输入),到依托算法与创意进行动态内容生成与空间逻辑构建(生成),再到通过多元终端与媒介实现精准触达与沉浸式呈现(分发),实现全流程的系统整合与协同运作。凭借这一方法论,MUMAisland能够为客户提供从概念构思、技术研发到项目落地的一体化服务,覆盖智慧城市、文旅体验、商业展陈、数字艺术等多个领域,助力每一个空间成为可持续演进、与人情感共鸣的叙事现场。
当你的“另一个我”更受欢迎时,你会怎么做?
未来“分身术”不是复制体力,而是重构叙事权。它把“我是谁”变成可实践的公共议题。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下一次开放体验,我们希望与你和“另一个你”,同场共创。
MANA创作者扶持计划持续进行中
期待你的加入,共绘未来艺术的无限可能
MANA创作者扶持计划网站:www.manamana.net/match/MANACSP/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