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创意要闻 > 2025年8月全球新媒体艺术盘点

2025年8月全球新媒体艺术盘点

2025-08-31 10:50:25

欢迎来到全球新媒体艺术盘点的2025年8月版!每个月,MANA平台都会向大家分享来自全球各个领域的跨界创新作品,涵盖艺术、科技、设计等领域。这些作品来自MANA APP月度榜单中优秀创作团队上传到MANA网站(www.manamana.net)的原创作品以及MANA网络上的精选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月度盘点,能够让大家及时了解到全球范围内优秀创作团队和令人惊叹的创意作品,从而扩展视野、激发灵感,并共同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本次2025年8月全球盘点作品涵盖: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土耳其、匈牙利、毛里求斯等多个国家,共计20件作品。

  01

  荷兰:模拟雷暴天气的沉浸式艺术晚宴

  创作者:Boris Acket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Ostro x Einder”是荷兰艺术家Boris Acket在2025年8月墨尔本“Now or Never”艺术节上呈现的一场沉浸式艺术晚宴。该项目将他的大型动态视听装置“Einder”与美食体验相结合。在历史悠久的市政厅内,宾客们坐在一片巨大的、模拟着雷暴生命周期的“风暴云”之下用餐。通过变幻的灯光、空间音效和织物动态,活动将自然的力量与美感带入用餐空间,为参与者提供了一场调动所有感官的独特盛宴。

  

图片
图片

  02

  中国:幻觉机器MANA平台创作者:刘佳钰 黄恩琦

  

  作品讽刺性地构建了当机器人作为AI的部分肉身的场景,机器人的眼鼻耳等感知器官被不断复制、延伸,散布于展场各处,口中则不断描述着自己正感知到的世界。感知系统的解离使机器人的描述也是碎片化的,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状态对于AI来说却是其基本的感知方式。相较于个人,AI的经验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数据。AI有无数双眼睛、无数耳朵感知外界环境、作者试图为我们当前一直讨论的具身智能创造一个可被理解的情景和一个整体性意识,这恰是人类与AI之间不可相互理解的鸿沟:今天世界的样貌一定程度上是五官构成的,而机器感知构成的是另一种块茎式的世界。这件作品隐喻性地在具身智能体与人之间搭建了换位思考的桥梁。

  03

  西班牙:动态旋转雕塑《Cycles》

  MANA平台创作者:SpY

  

《Cycles》是SpY创作的一件动态雕塑装置,由九个相互平衡的旋转圆环构成。通过精妙的机械驱动,这些圆环在持续转动中形成不断演变的视觉图景,稳定的形态在运动中逐渐模糊,产生空间深度与运动轨迹的感知错位。艺术家将时间和运动作为创作媒介,挑战传统雕塑的静态属性,邀请观众重新思考形态与时空的关系。

  04

  中国:多感官音乐主题四川面馆沉浸式体验设计

  MANA平台创作者:杨洋琦 毛雨霏郑逸娜 张若楠 陈士豪

  

本项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AIGC生成工具,与时投影交互技术,基于全球餐饮行业对本土化、定制化中餐体验需求,挖掘了四川面馆餐饮主题场景与音画交互场景,手势识别场景深度融合的沉浸式空间呈现。根据面食文化,音乐文化与顾客的用餐流程进程,我们针对性地开发不同交互程度与感官维度的交互场景,确保技术的介入增强文化,社交体验并且不干预扰乱原有的饮食进程,增强集体用餐的社交性,趣味性,互动感与纪念感。

  05

  西班牙:几何光影的重构-教堂建筑投影

  MANA平台创作者:Javier Riera

  西班牙艺术家Javier Riera的作品《Luce Festival of light》以几何光影重构公共空间,将教堂立面转化为超现实画布。他通过精准的投影技术,将曼达拉、斐波那契数列等几何图形投射在萨拉戈萨的正义广场教堂外墙上,光与建筑结构碰撞出短暂而震撼的视觉诗篇。这一创作延续了他“景观光干预”系列的核心理念——用非侵入式光影揭示自然与建筑中潜藏的维度,引发观众对空间感知的重新思考。

  

  06

  中国:创意投影让你在室内感受冲浪的乐趣MANA平台创作者:云岸互动

  

  室内投影互动新花样,“浪浪冲浪” 堪称快乐发动机,精准捕捉动作,站在水床冲浪板上,秒变浪尖小勇士不用沾水不怕晒,吃海星加分,还有加速挑战,每一秒都超刺激。

  07

  比利时:趣味互动投影游戏

  MANA平台创作者:Hello, I'm Flo

  

  这件迷人的互动装置艺术巧妙融合虚拟与现实世界,带来独一无二的趣味体验。参观者可与投影在墙面的弹跳球互动,在数字元素与物理世界间建立触手可及的奇妙连接。30个设计各异的关卡等待探索,每一关都充满独特挑战,无论年龄大小,每位参与者都能在此收获欢乐与惊喜。

  08

  中国:大型气模灯光雕塑“随心而动”MANA平台创作者:INJUICE

  

  INJUICE Studio 受邀在光影节期间,创作大型气模作品“随心而动”将在苏河湾亲水平台亮相,作品围绕“生命、科技、艺术、兼顾日夜打卡”等维度定制设计。日景呈现镜面公共艺术装置,折射苏河周围景观,根据天气不断变幻的环境使体验者获得奇妙且梦幻唯美的享受。

  在夜幕降临时,装置变换透明材质,透出的内部结构仿佛跳动的“心”。该装置将成为苏河最耀眼的焦点,创造出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世界,仿佛一颗璀璨的星映照在波光粼粼的苏河边。

  

  09

  俄罗斯:跨媒介机器诗学

  探索未来人机关系、人机伦理创作者:Boris Acket

图片
图片
图片

  Dmitry Morozov是一位跨学科媒体艺术家,专注于结合机器人技术、声音艺术与交互装置的创作。他的作品以DIY精神和开源技术为核心,探索人机共生关系,赋予机械装置“生命感”。例如,《Last Breath》是一款可穿戴面具乐器,仅通过使用者的呼吸驱动发声,隐喻生命与技术的脆弱性;《Reading My Body》则通过机器人读取纹身图案生成乐谱,将身体转化为交互界面。其作品常采用传感器、微控制器和定制代码,使装置能对环境或观众互动做出动态响应,如《Drop》利用盖革计数器检测辐射触发水滴声效。Morozov的创作模糊了艺术与技术的边界,强调过程而非结果,体现了对技术伦理与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0

  中国:历史织锦图像数据AIGC设计

  创作者:锦绣西南项目组项目成员:汪泳、蒋涪陵、张恺麟、唐嘉逊李子昕、邓涵月、赵豫熙、林玉祥、杜宇源等

  

  将中国历史织锦图像数据通过AIGC创新演绎,千年老织锦,中国新图像,织机点阵,未来像素。土锦,侗锦、壮锦、傣锦、黎锦……通过数据生成、算法应用、深度学习、工作流探索传统纹样资源转化现代图像资产,应用于现代产业应用、手艺社区创生、文旅演绎传播。锦绣中华,生生之美。锦绣西南,是由四川美术学院汪泳教授发起的传统工艺(织绣类)数字化创作项目,围绕土家、傣、壮、苗、侗、巫溪嫁花等少数民族织绣工艺,以可视化、AIGC、混合现实等为手段,积极开展现代产业、文旅演绎、传承创生等方面的探索,迄今已完成“锦绣西南”土家织锦数据库https://www.jinxiuxinan.cn、土家织锦“锦之境”AR应用,以及AIGC传承工具、AIGC设计工具等原型设计。

  11

  澳大利亚:现实版的贪吃蛇游乐场

  创作者:BattleKart

图片

  

图片

  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家名为 “BattleKart” 的卡丁车游乐场,结合了卡丁车、电子游戏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创新娱乐体验。玩家驾驶真实的电动卡丁车,在赛道上进行各种互动游戏,而游戏画面和元素会通过投影仪实时投射到赛道地面上。

  其中一款名为 “BattleSnake” 的游戏,其灵感就来源于经典的“贪吃蛇”游戏。玩家需要驾驶卡丁车在赛道上收集彩色的方块,车后会留下一条越来越长的光带。玩家之间需要相互竞争,同时要避免撞到自己或对手的光带。

  

图片

  除了“贪吃蛇”,BattleKart 还提供其他多种游戏模式,如赛车竞速(BattleRace)、夺旗(BattleColor)和虚拟足球(BattleFoot)等。这种将真实驾驶与虚拟游戏元素结合的方式,为玩家带来了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图片
图片

  12

  美国:无人机与激光在荒野上空绘制几何图形

  创作者:Reuben Wu

  Reuben Wu的《Thin Places》系列通过无人机激光与长曝光技术,在偏远自然景观中创造光影交织的超现实场景。这一项目受凯尔特文化中“物质与精神界限消融之地”的启发,以人造光源(如空中激光幕)与地形互动,形成转瞬即逝的几何光痕,如盐湖上悬浮的星轨光幕。作品全部采用现场单次曝光完成,依赖精准时机与自然条件(如月光、风力),拒绝后期合成,赋予景观外星般的梦幻质感,同时保留原始地貌的纯粹性。延续其早期《Light Storm》《Lux Noctis》对光线的探索,艺术家将光转化为雕塑语言,重新定义人类感知自然的方式。

  

  13

  中国:AI青铜文物互动·实时生成

  MANA平台创作者:星幻实验室|Annie

  

  星幻实验室|Annie的作品让人工智能变得简单又有趣。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无需写提示词,无需设置参数,直接随手几笔就成一幅图案,从老人到儿童、学生到白领,艺术平权时代,人人都可以快速参与AI绘画的乐趣!最终生成6寸卡片,还可下载或打印带走纪念。

  14

  土耳其:创意湿拓画环保主题宣传片MANA平台创作者:Garip Ay

  

  用水为纸、以画传情,创作出一条“NO WASTE”主题的环保宣传片,在流动中讲述人与自然的微妙联系。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宣言,而是最柔软也最有力的表达——用不留痕迹的方式,提醒我们:哪怕是一滴水,也值得被珍惜。

  15

  中国:三种灵魂的数字化形态

  MANA平台创作者:MUMA Island

  

《Dancing Soul》以三种独特的物质形态,诠释灵魂内在的韵律与外在的显化。

  金属小球与熔岩球的碰撞,铸就刚与柔、冷与热的矛盾之舞,象征灵魂核心的炽烈与坚韧。蓝色长毛如思绪或情感的瀑布,在舞动中流淌,展现灵魂的深邃与延展。花瓣与粒子则构成最轻盈的幻影,代表灵魂的弥散、重组与灵性的纯粹。

  三者共舞,是物质与能量、具象与抽象的对话。它们超越血肉之躯的局限,以各自纯粹的元素语言,演绎生命内在不可见的律动与形态。这舞蹈,是灵魂挣脱形式束缚,以其最本真的物质语言进行的生命宣言,邀请观者凝视存在的本质之舞。

  16

  匈牙利:双曲面旋转灯光装置MANA平台创作者:LIGHTFORM

  

  《Heller-Forgó》是一件动态灯光装置艺术作品,通过灯光杆的圆周运动在空间中勾勒出双曲面的几何形态。这件作品结合了灯光艺术与机械动力,创造出沉浸式的视觉体验。艺术家运用技术手段实现了灯光与运动的完美结合。

  17

  中国:科学探索主题公园“东方伊甸园”

  MANA平台创作者:GeeksArt极客艺术

  

  东方伊甸园是中国第一家以水为核心的科学探索主题公园,是全球第二家“伊甸园”,也是中国金茂旗下的首个文旅项目。这家建在知名海滨度假地青岛的主题公园,不是一座单纯的滨海游乐园,它更像是一部水生态的百科全书,因为有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所以“翻看”它的方式生动有趣。

  18

  毛里求斯:沉浸式动画体验空间

  MANA平台创作者:Max Anish

  

  《Maa》是一部沉浸式动画,由数以千计的手绘画面构成,在呼吸、温柔与转化之间不断延展。作品通过多面墙体的投影,营造出一个让观众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走入画面、与图像与元素同在的空间。

  作品承载着母性的叙事——存在的起点与记忆的延续。观众被流动的线条与形态环绕,被引入风、水与光的交织之中,直至感受到这些力量与自身融为一体。在这里,《Maa》既是个人化的体验,又触及人类共有的循环与延续。

  它是一场关于脆弱与坚韧的凝视,关于生命如何在庇护与风暴之间维系,关于创造如何从未真正停息,而是在无数形式中不断更新。作为一部动画,《Maa》更是一种情感疗愈的实践,邀请观众进入一个世界,在那里记忆化为流动,爱成为超越时间的力量。

  19

  中国:艺术游戏作品

  展现福建德化白瓷的制作过程

  MANA平台创作者:李彤 王可 张禹晨指导老师:李晨璐 朱家兴

  

  讲述德化白瓷从自然孕育高岭土的“垩土”阶段,到人工雕琢成就“灵璞”的过程,皆有呈现。观众借由KINECT进行交互,深入感受自然与人文融合的魅力,领略德化白瓷背后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开启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

  20

  中国:游园惊梦

  MANA平台创作者:肖鑫 贾舒淇 刁昱心 耿艺菲指导老师:杜羡 彭震宇院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将昆曲“游园惊梦”选片和3D建模技术及AI工具相结合,希望以数字化的形式构建一个关于《牡丹亭》的平行空间,体现在相同故事线下不同风格的舞台呈现。

  创建4个世界来对故事娓娓道来:世界一体现对苏州园林的经典元素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复原,如曲折的廊桥、精致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的假山池塘等,实现“一步一景一画卷,移步异景梦中游”的意境。探索《游园惊梦》中所描绘的梦境园林世界,将传统的苏州园林美学元素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结合,创造出一个既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又具有现代感的虚拟空间。世界二在设计上采用了较为梦幻的配色。采用柔和而富有层次感的梦幻配色,如淡粉、薄荷绿、天蓝等,这些色彩不仅贴合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也能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梦幻感。通过色彩的渐变与叠加,模拟梦境中光与影的微妙变化,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世界三将梦境与现实进行分离,两个空间在保持色调与主风格相同的情况下,在梦境中的设计会更加偏向水墨。世界四将空间控制在由两面高墙形成的夹角内,就像是书本打开的形式,《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场景像是从书本中冲出,在形式与呈现上更加新颖。

来源:MANA新媒体艺术站 | 作者: | 编辑:丁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