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创意要闻 > AI 赋能宇宙文旅?3位艺术家让你“触摸”星空,体验前所未有的情绪价值!

AI 赋能宇宙文旅?3位艺术家让你“触摸”星空,体验前所未有的情绪价值!

2025-07-16 11:50:11

  

  2025年当VR让你触摸火星土壤、AI帮你翻译星际信号、人类的文明记忆能被 “封装” 进虚拟星图时——我们或许得重新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与宇宙对话的新方式?在三位青年艺术家的虚拟宇宙里,你会看到旅行者号的金唱片被 “拆解”,地球的声音与你的呼吸共振,每个人都能成为星际叙事的书写者。他们就是 —— 周天行、徐诚开、姚心玥,MANA创作者扶持计划获奖艺术家,“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的探索者。

  

图片
《宇宙回响》,VR,周天行、徐诚开、姚心玥 什么是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

  “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 是一个将科技、天文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叙事方向。它以虚拟现实(VR)、AI叙事、多感官交互、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媒介,以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文明遗产与哲学思考为起点,构建跨媒介、可参与、富有教育性与想象力的文化表达路径。它不再局限于书本里的天文知识或银幕上的科幻故事,而是将个体感知、文明记忆、宇宙奥秘编织成可触摸的叙事网络。它不仅是在重现宇宙探索史,更是在打造面向星际时代的 “文化接口”,重塑个体与宇宙、记忆与文明之间的感知关系。

  

图片
《宇宙回响》,VR,周天行、徐诚开、姚心玥

  在未来,它将形成用户共创的叙事生态、跨时空的文明对话和虚实融合的感知场域等核心特征。这种叙事不仅能够作为人类探索宇宙时的精神锚点和文化想象,为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提供新框架,还能转化为丰富的用户消费产品,涵盖 VR 互动体验、沉浸式展览、天文教育产品、科幻文旅 IP、数字藏品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商业转化潜力。

  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的演变

  原型阶段(20 世纪中叶以前)关键词:肉眼观测、神话想象、早期空间叙事背景:天文观测依赖肉眼与简单仪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混杂着神话与初步科学,叙事以口头传说、星图壁画为主。代表作品与现象:敦煌星图(唐代):将星辰运行与人间秩序对应,用绘画语言构建宇宙叙事。 “贝叶挂毯中的哈雷彗星叙事”(11世纪):贝叶挂毯中描绘的哈雷彗星是历史叙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1066年黑斯廷斯战役之前,哈罗德二世国王看到哈雷彗星出现的情景。这幅挂毯用图像记录了这一事件,并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彗星出现所产生的恐慌和不确定性。古代神话体系:如中国 “嫦娥奔月”、古希腊 “宙斯主宰星空”,用拟人化叙事解释宇宙现象。特点:以神话为骨架,科学为点缀,通过绘画、传说等静态形式,完成人类对宇宙的第一次 “叙事封装”。

  

敦煌星图局部
贝叶挂毯局部

  科幻启蒙与技术萌芽期(20 世纪中叶 - 90 年代)关键词:银幕奇观、航天叙事、早期交互尝试背景:航天技术突破(人造卫星、登月)、电影工业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想象从神话转向科学与科幻交织。代表作品与现象:《2001 太空漫游》(1968 年):用长镜头与抽象符号,在银幕上构建 “人类与宇宙意识对话” 的沉浸式体验。IMAX 球幕影院(1970 年代):通过巨幕与环绕音效,让观众 “悬浮” 在宇宙场景中。任天堂 Virtual Boy(1995 年):虽不成熟,但首次尝试用立体显示技术呈现 “宇宙漫游” 概念。特点:从 “静态观看” 转向 “动态体验”,航天成就为叙事提供科学背书,电影与早期电子设备成为宇宙叙事的新载体。

  

《2001 太空漫游》电影海报
任天堂 Virtual Boy数字沉浸探索期(2000-2010 年代)关键词:虚拟空间、互动深化、跨媒介融合背景:互联网普及、VR 技术迭代(Oculus Rift 原型机 2012 年发布),高清3D影像等数字技术让 “进入宇宙” 成为可能。代表作品与现象:《Second Life》虚拟宇宙(2003 年):用户可自定义 “星际文明”,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宇宙叙事。迪士尼 “星际旅行:冒险续航” 主题(2011年):它将《星球大战》的奇妙宇宙带到了游客面前。作为对经典“星际旅行”的升级和重新构想,这款设施于2011年首次亮相,乘坐着星际飞船“星速者1000”,游客将踏上一段高清3D影像与精确物理运动相结合的旅程。游乐设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随机生成的故事线:每次乘坐都可能遇到不同的《星球大战》角色、到访不同的行星,并卷入不同的战斗场景。这意味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段旅程会带你去哪里,大大增加了复玩性和新鲜感。特点:互动性成为核心,用户从 “被动接收” 转向 “主动探索”,VR/AR等沉浸式技术开始模糊 “现实与宇宙” 的边界。

  

Oculus Rift

  AI 与全感官沉浸期(2020 年代至今)关键词:多感官融合、AI 共创、用户生成内容背景:AIGC 技术爆发、消费级 VR 设备普及(Meta Quest、Pico),宇宙叙事进入 “全真体验” 时代。代表作品与现象:《宇宙回响》(2024 年):周天行、徐诚开、姚心玥团队探索用 AI 解析用户行为,让每个人都能 “重编” 旅行者号金唱片,生成独一无二的星际讯息。西岸美术馆8K宇宙剧场《太空遨游 1.0:光的旅程》展演(2025 年):8K 影像与粒子特效结合,观众动作可触发星尘流动,实现 “人在画中游” 的通感体验。Google Arts & Culture 与其他机构合作的“我们与宇宙的关系” 等线上展览: 描述:Google Arts & Culture平台经常与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博物馆合作,推出结合了360度视图、高分辨率图像、交互式地图甚至AI语音导览的在线展览。这些展览将复杂的宇宙知识和美丽的图像整合在一起,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叙事体验。AI可能用于内容推荐、图像增强或智能问答系统。特点:AI 成为叙事的 “协作者”,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联动,宇宙叙事从 “技术体验” 升华为 “文化共创”。展望未来(2030s 及以后)关键词:星际文明对话、虚实共生宇宙

  

《宇宙回响》,VR,周天行、徐诚开、姚心玥
Google Arts & Culture平台

  周天行、徐诚开、姚心玥的 “宇宙文化沉浸式叙事” 探索

  “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不是复刻宇宙,而是让宇宙成为 “可参与的文化现场”。三位艺术家所实践的,并不是 “天文知识的 VR 版”,而是一种真正让个体与宇宙产生情感联结的叙事方法:他们让冰冷的星际数据有了温度,让 46 年前的金唱片讯息有了新的解读可能。这种作品形式,不仅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概念深度,也具备向 XR 展览、天文教育、科幻 IP 等领域延展的可能。

  

《宇宙回响》,VR,周天行、徐诚开、姚心玥

  VR作品《宇宙回响》作为该方向的代表性实践,由艺术家周天行、徐诚开与姚心玥共同创作完成。灵感源于1977年旅行者号及其搭载的人类文明唱片,项目获金唱片制作人Timothy Ferris支持,借助未来主义视觉语言与沉浸式科技手段,引导观众在虚拟空间中解码声音与图像,重构一段跨越星际的文化记忆。项目强调赋权于观众的参与式叙事理念,使其在“观看”之中成为宇宙故事的共构者。借由这场关于时间、记忆与文明轨迹的沉浸式旅程,该作品让宇宙不再只是遥远的科学想象,而成为每个人可以走入、感知并参与书写的文化现场。

  

  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在未来的意义是什么?

  在未来世界,宇宙叙事的意义不仅没有被技术稀释,反而会变得更重要、更深刻,也更具 “连接性”。以下是从认知维度、文明维度、教育维度与产业维度四个方面,对 “宇宙叙事在未来的意义” 进行的深入探讨:

  

  一、它是人类认知宇宙的 “新感官通道”宇宙叙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人类为自己打造的 “感知宇宙的多维度接口”。在 VR、AI、脑机接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与宇宙的距离越来越近:可 “触摸” 中子星的密度、“聆听” 黑洞的引力波、“参与” 星系的演化;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也更需要叙事解答:如 “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费米悖论)、“文明的终极命运是什么”(熵增定律)、“个体存在的宇宙级意义”。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是人类在 “技术爆炸” 时代,为自己保留的一种 “与宇宙共情” 的能力。

  二、它是跨文明对话的 “通用语言”未来是人类走向深空、可能遭遇地外文明的时代。不同星球、物种、文明的 “沟通障碍”,往往难以通过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破解;而宇宙叙事提供的是 “情感化” 的、“象征性” 的沟通桥梁:比如 “星辰崇拜”“对未知的好奇”“对家园的眷恋” 这些母题,是所有智慧文明可能共通的情感基础。在太空移民、星际探测、地外信号解读等 “宇宙级命题” 愈发紧迫的未来,沉浸式叙事将成为人类文明的 “自我介绍信”。

  三、它是连接科学与人文的 “情感纽带”如果说天文数据回答的是 “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叙事解答的是 “宇宙与我有什么关系”。在 AI 能快速计算星系运行轨迹的未来,人类更需要通过叙事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将 “哈勃深空场” 的星系分布图,转化为 “每个光点都是一个文明” 的沉浸式展览;把 “引力透镜效应”,变成 “宇宙给人类的放大镜” 的互动故事。这不是科学的简化,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与宇宙的 “私人化连接”。

  四、它是文化产业创新的 “试验场”未来的文化产品将更依赖 “沉浸式体验” 与 “叙事深度”,而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正是天然的创新土壤:在文旅、游戏、影视中,宇宙叙事是构建 “宏大世界观”“多结局互动”“跨媒介体验” 的最佳载体;在教育、科普领域,它能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 “可操作的宇宙实验”“可参与的星际任务”;在数字经济中,基于宇宙叙事的虚拟资产(如 “数字星球”“星际 IP”)可能形成新的价值体系。未来的文化创作者,不只是内容生产者,而是 “宇宙叙事的架构师”。

  

Image
《宇宙回响》,VR,周天行、徐诚开、姚心玥

未来的“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产品”畅想

  MANA 创作者扶持计划跨时空活动 “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时间:2025年7月20日 14:30-17:00线下:上海 the point 空间(上海市徐汇区现代物流大厦东楼14楼)南京 MANA创作者扶持计划实践基地(南京江北新区文景路61号3号楼811室)线上:腾讯会议(线上仅对 MANA 创作者扶持计划参与者与合作方开放,线下需预约,可添加微信号 artmana 预约参与)

  本次 “宇宙文化的沉浸式叙事” 主题活动,由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上海市新阶层科创服务团、上海市新阶层专业服务团联合主办,“文化艺术+媒体科技”,合作方北京澜景科技、上海快来秀展示科技、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数字光线教研中心、南京巨阵文化科技公司、苏州歇马桥文旅投资、南京AI智谷研究院艺术中心……(每场活动近20家机构&企业参与合作深度互动。)

  关于创作者周天行、徐诚开、姚心玥

  周天行、徐诚开、姚心玥均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共同成立灵径未来科技团队,灵径未来是一家专注于交互式媒体与空间叙事的内容科技公司,致力于以未来视角与创意技术重构文化体验。以AI驱动的沉浸式设计为核心,持续探索“技术 × 叙事 × 空间”的融合路径,打造引领潮流的科技文旅解决方案。公司擅长未来概念演绎与历史场景重建,善于通过XR技术将传统文化、科幻主题与重大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体验。项目覆盖虚拟现实、数字展演、空间演绎、城市级文旅装置等多种形式,广泛赋能公共空间与文化消费的创新升级。核心团队成员拥有国际一流的学术与产业背景,本硕博均就读于英国顶尖高校,师从BBC VR部门、毕业于全球排名第一的建筑学院,并受聘为苏州大学虚拟现实实验室客座讲师,连续三年参与国家级剧本娱乐产业研究。团队入选“亚洲新生代艺术家榜”,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遗产总决赛等多项国际赛事中获奖,兼具艺术创意与科研能力。原创交互叙事项目《宇宙回响》突破传统VR“弱交互”局限,融合宇宙探索与人类记忆,以独特的历史重现视角构建未来叙事路径。该项目已入选奥斯陆大学《The Book of CoFutures》,并于中国科幻大会(北京)、亚洲国际博物馆(香港)、未来博物馆(上海)、The Fitzrovia Gallery(伦敦)及华沙大学(波兰)展出,获得国际学术与产业高度认可。灵径未来将继续以前沿科技赋能文化内容,推动空间体验的边界扩展,为城市文旅、艺术展演与未来叙事注入持续的创意动力,构建下一代文化消费的想象力引擎。

来源:MANA新媒体艺术站 | 作者: | 编辑:丁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