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2030 | 城市街道伤痕大变身!看各国艺术家如何妙手 “治愈”
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之下,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伤痕:斑驳缺损的砖墙、龟裂坑洼的路面、剥落的建筑立面……这些被时间磨损的痕迹,往往被视为衰败的象征,却被一群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敏锐捕捉。他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为城市进行温柔的“修补”,让这些破损之处焕发新生。从乐高积木和彩砖的趣味填充,到金缮工艺的精致修复,再到羊毛毡种下的花花草草,艺术家们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定义城市的“伤疤”,使之成为公共艺术的载体,甚至引发人们对城市记忆、物质更迭的思考。
Jan Vormann:用乐高修补城市的艺术家
当德国艺术家Jan Vormann第一次将彩色乐高积木嵌入巴塞罗那老墙的裂缝时,他或许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会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街头艺术运动。"Dispatchwork"(乐高修补计划)以其独特的童趣视角,为全球数十个城市的建筑伤痕带来了充满想象力的"创可贴"。
这位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的80后艺术家,自2007年开始用乐高积木修复城市建筑的破损角落。在威尼斯,他用明黄色积木填补了运河边石墙的缺口;在纽约,他用蓝色积木"缝合"了消防栓旁的裂缝;在圣彼得堡,他甚至在历史建筑上创作出马赛克般的乐高图案。这些作品既是对城市伤痕的温柔修复,也是对现代建筑美学的幽默解构。
Vormann的创作过程充满随机性。他会带着装满乐高积木的背包在城市漫步,寻找那些被时间磨损的墙角、剥落的砖缝或破损的装饰,然后用精准裁剪的积木块进行"修补"。这种创作不需要任何官方许可,完全建立在与城市空间的即兴对话之上。
"这些彩色塑料块与古老石材的碰撞,创造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艺术评论家玛丽娜·施密特如此评价。Vormann的作品不仅收获了市民的自发参与,更引发了关于城市记忆、物质更迭的深刻讨论——当传统建筑材料与代表现代玩具工业的乐高相遇,城市是否也能获得某种"逆生长"的魔力?
如今,从柏林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全球志愿者自发延续着这项计划。这些稍纵即逝的街头艺术品,以最轻盈的方式提醒着我们:城市的伤痕可以不是终点,而成为重新想象的起点。正如Vormann所说:"每块积木都是一个可能性,就像城市永远留有改变的余地。"
Rachel Sussman:用金漆修补裂缝的诗意实践
在纽约繁忙的街道上,行人们匆匆踏过无数细微的裂痕,很少有人会低头留意这些被时间磨损的印记。然而,艺术家Rachel Sussman却将这些被忽视的“城市伤痕”转化为闪耀的艺术品。她从中国传统金缮工艺中汲取灵感,用金漆精心修补人行道上的裂缝,让原本灰暗的破损痕迹化作一道道流动的金色河流。
Sussman的创作过程既简单又充满仪式感:她首先在纽约街头寻找自然形成的混凝土裂缝,随后用环保金漆逐笔填充,使裂痕从缺陷转变为装饰。这些金色线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冰冷的城市路面形成奇妙对比——正如金缮哲学所强调的“残缺之美”,她的作品暗示了破损并非终结,而可以是新生的起点。这一项目不仅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温柔干预,更引发公众对“完美”与“衰败”的重新思考:为什么我们总是急于掩盖裂痕,而非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Sussman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提到:“这些裂缝是城市的记忆,记录着无数脚步与时间的流逝。金漆不是掩饰,而是致敬。”她的作品短暂而珍贵(多数在数月内因行人踩踏逐渐消失),恰如城市本身的流动性与无常。
如今,Sussman的实践已成为公共艺术领域的经典案例,影响了全球多地类似的“街头金缮”行动。通过最微小的干预,她提醒我们:城市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宏伟建筑中,也藏匿于每一道被金色点亮的裂缝里。
Ememem:用“彩砖镶嵌”治愈城市伤痕
在法国里昂的街头,一道道色彩斑斓的几何图案如同魔法般出现在破损的人行道、坑洼的路面和倒塌的墙角。这些充满活力的镶嵌作品出自神秘街头艺术家Ememem之手,他用精心切割的彩砖、瓷砖和马赛克,为城市的裂痕缝制了一件件精美的“街头补丁”。
Ememem的创作始于2016年,灵感来源于他家乡里昂老城区年久失修的街道。他观察到,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破损路面不仅是功能性的缺陷,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于是,他开始收集废弃的陶瓷、彩砖和玻璃碎片,将它们切割成精确的形状,镶嵌进凹陷和裂缝中。他的作品风格鲜明——有时是抽象的几何色块,有时是模仿自然裂纹的有机线条,甚至还有模仿织物补丁的立体拼贴。这些彩色的“补丁”与灰暗的沥青或石砖形成强烈对比,让原本令人不悦的破损转变为令人驻足的艺术品。
与传统的市政修补不同,Ememem的创作充满诗意和幽默感。他并不试图掩盖裂痕,而是通过色彩和图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在采访中(他极少露面,多以文字或匿名方式发声),他曾说:“城市就像一件穿旧的衣服,补丁不是羞耻的标记,而是生活的勋章。”他的作品往往在夜间秘密完成,第二天清晨,居民们会发现熟悉的街道突然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游击艺术”的方式让他的创作充满神秘色彩,也引发了关于“谁有权改造公共空间”的讨论。
如今,Ememem的“路面镶嵌艺术”已从里昂扩展到巴黎、布鲁塞尔、巴塞罗那等多个欧洲城市。尽管他拒绝商业化,但他的作品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潮,许多人自发寻找并分享他的街头补丁。2022年,里昂市政府甚至正式邀请他为特定街区创作,标志着他的艺术从地下走向主流认可。Ememem用最朴素的材料证明:城市的伤痕不必消失,它们可以被重新诠释,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诗意纽带。
罗盛天:“花花补丁”让街道温暖浪漫
在广州老城区的麻石路缝隙和斑驳墙面上,一朵朵毛茸茸的彩色"小花"悄然绽放。这是广州艺术家罗盛天自2020年发起的"花花补丁计划",他用环保羊毛毡为城市破损处制作柔软的艺术补丁,赋予冰冷的城市裂痕温暖的生命力。
罗盛天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其创作灵感源于对老城区改造的观察。"看到工人们用水泥粗暴填补历史街区的裂缝,觉得这种修复方式缺乏对街区的理解。"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为此,他选择用羊毛毡这种可降解材料,通过传统针刺工艺,将黄色蒲公英、红色小蘑菇等造型嵌入永庆坊、恩宁路等老巷的破损处。
罗盛天用绿色羊毛毡修补破损的瓷砖,像是种上一片草地。
一朵毛毡花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首先用铁丝和羊毛毡戳好花杆和花骨朵,再用胶水将花朵粘在墙壁破损处,并固定好铁丝的部分,最后再用超轻粘土覆盖周边的墙壁,并用绿色的羊毛毡覆盖黏土,戳出“草皮”。前后大约十多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花花补丁”。羊毛毡材料可自然降解,避免对环境造成负担。
“花花补丁”做好之后,罗盛天会时而去回访。他表示,羊毛毡的疏水性很强,雨后小花们大多能好好“挺过来了”。不过,最初这些精致的小花“保质期”并不长。在罗盛天打第一个“花花补丁”的地方,羊毛毡小花已经不见了,可能被喜欢它的人顺手拿走了。
“花花补丁”也会多出来。南亭村的一家糖水铺的墙角被罗盛天补了3次补丁。等他再次回访时,他异地发现,原先的草皮上又“长”出了两朵蘑菇,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让他倍感温暖。
罗盛天做“花花补丁”的本意,是“既能让城市的角落长出温暖的毛毡花,也提醒着民众这里有破损,不要被磕伤。”在独自补了4、5个“补丁”后,他意外发现:“有太多人想跟我一起做花花补丁了。”于是,他在朋友圈发起了“花花补丁计划”,第一波就召集到了30多个“小花侠”。
罗盛天与“小花侠”一起修补了糖水铺门前的一处转角位。
有一位小学生让他印象深刻。罗盛天在某小学教学时,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非常有耐心地把很难的“戳草皮”工序和一些复杂的角落都修补了起来。“直到最后老师才告诉我,那个小男孩是班里最调皮的一个。我感觉人们修补的不仅仅是墙壁的裂缝,更多的似乎是在修补的过程中治愈自我。”
项目最具创新性的是其公众参与性。罗盛天应邀到各地举办工作坊,教授居民和学生花花补丁的制作技巧。花花补丁陆续在全国和全球的一些城市出现。
这种轻量级的、参与式的艺术介入不仅美化环境,更重建了人们的情感联结,为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提供了新思路。罗盛天用最柔软的方式证明:城市修补可以不大费周章,同时很美很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