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文化科技双向赋能,助推湖南文旅繁荣发展
今年3月,长沙学院动画专业教师周亚兰将自己的《动画创作》课堂搬到了雷锋纪念馆。同学们在老师的讲解指导下,以更沉浸方式感悟雷锋精神,并为学校此前搭建启用的VR雷锋数字展馆设计补充素材。
课后,学生谷丰说:“我看见了一个和我们一样青涩少年,他身上那种精神,馆里格外浓郁深厚,我被感染着,明白了雷锋的伟大,也体会到了不一样的课堂,希望自己的‘作业’能够成为数字展馆里的作品。”
(2024年3月长沙学院《动画创作》课堂来到了湖南雷锋纪念馆)
近年来,长沙学院切实发挥高校在“文化+科技”方面的人才优势,持续深化校政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在助推湖南文旅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辟新赛道,推进湖南文旅资源数字化传承保护
2023年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落户长沙学院,为学校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国际交流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文旅融合、数字文旅打造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落户长沙学院)
事实上,在此之前,长沙学院就牢牢把握了社会数字化转型、国家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机遇,依托湖湘独特资源禀赋和学校学科特色与优势,积极开辟新赛道,围绕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在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红色景点数字化建设、网络虚拟旅游等领域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学校持续深耕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开展研究,系统提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引领了中国古村古镇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方向。近年来,学校科研团队承担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科学基金项目,长沙市重大专项资助“长沙段湘江古镇群数字化重建技术与网络虚拟旅游的产业化实现”;在权威报(期)刊发表《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等论文5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3篇;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尤其是“传统村落数字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HIST评为十年“十大代表性成果”之一,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与此同时,长沙学院还建立了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技术体系。完成历史文化村镇三维数字化作品/产品10余件,制作湘江古镇群、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故居、雷锋数字展馆等沉浸式虚拟体验元宇宙场景多个;获得各类专利30多项、软件著作权30多项。应用成果《古村古镇虚拟旅游的理论、方法及实现》,2022年作为湖南省文旅厅数字文旅代表性成果,报送文旅部参加文化和旅游创新成果展示并获好评。
作为应用型地方高校,长沙学院还主动聚焦长沙发展需求,深入调研,积极推出彰显长沙特色的文旅融合成果。学校数字文旅团队牵头编制完成的《长沙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被列为长沙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已于2022年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正式向社会公布。《规划》中所遴选的相关重点项目,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荣誉4项,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单位联合颁发的荣誉1项,签约落地2项,投资额约12亿元。
启动双引擎,依托视频文创学科搭建文旅新场景
2023年10月,在第二届长沙旅游发展大会上,长沙学院师生创作的虚拟数字服装秀吸引了线上线下无数观众的目光。据悉,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受邀参与了本次大会的“星城潮涌”项目,晚会上数字模特展示的20余套国潮服装均来自该校2022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