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创意要闻 > 创意2030|“世界遗产+”:将遗产与生活连接

创意2030|“世界遗产+”:将遗产与生活连接

2022-03-10 11:43:30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致力于鼓励世界各地对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鉴定、保护和修缮,并为人们提供了解遗产的机会,推动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2022年,公约将迎来诞生50周年。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目前已有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可以说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虽然我们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遗产,但如何让它们不仅是躺在人们的手机相册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它们、了解它们,保护传承它们所蕴含的精神与文化,正是当代社会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

      为了助推更多年轻人爱上世界遗产、传承世遗文化,让世界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活起来”,《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节目正式推出。该节目策划以一种更加年轻态、更具烟火气、更有文化感、更富思辨性的“世界遗产+”模式,将陈列在广阔大地上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奇绝景观遗产,结合成影视文化的创作资源。比起宏观的概括性数字,该节目的策划更希望能够将“遗产”与“生活”联结,让“知识”与“趣味”挂钩,变“独观”为“众赏”,让大众切实“俯身”于世界遗产之间,实现历史文化的“下沉”,从而产生“主人翁”意识,让世界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活起来”。

      本季节目,由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担任发起人,带领“万里少年团”通过实地体验、趣味解读和互动传播,深度探访了10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地和2个申请世界遗产预备所在地,以极具创新的“世遗唤醒行动”,为每处遗产地都策划了一场兼具大众参与性、文化仪式感、艺术表现力的事件,例如国风音乐会、国潮服装秀、艺术主题展览、夜半诗享会等等,激活传统文化青春力量,呼吁大众热爱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美学:
  打造“文化视觉飨宴”
  在传播世界遗产的过程中,除了对世界遗产最基本的科普外,更要注重每处世界遗产在当今时代的活化。“世遗+美学”就是方式之一,每一处世界遗产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美,而古往今来,人类对美的追求又是无止境的。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举办一场穿越时空的“五都荟洛”装束复原大秀,让寸寸华裳,悠悠古韵,拥簇着中华千年礼乐文明,再现周之重礼,汉之古朴,魏晋之风骨,南北朝之飘逸,唐之华美。伴随着峨冠博带,罗衣飘飘,世界遗产因为“美”与年轻人“破圈相拥”。
  而比起单一地灌输景德镇的“瓷都”地位,让人们看一场“瓷之宇宙”展览或许才是最触动人心的。“什么是景德镇的根和魂呢?我认为就是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创新精神。”相信所有看了这场展览抑或是节目的人,都能认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的这番话。
  世界遗产+音乐:
  奏响世界遗产的烟火人间
  除了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从听觉入手,用音乐触发通感,聆听世界遗产的魅力,也是“世界遗产+”的方式之一。
  泉州,作为一座“活态博物馆”,在漫步于烟火街巷之中时随处都能感受到它的世遗魅力。泉州在对世界遗产的代代相传中,可谓留人、留形、留神韵,见人、见物、见生活。尤其是萦绕在耳畔的缱绻南音,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民众对世界遗产的态度,不应该是束之高阁,而应该把世界遗产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让世界遗产更有“烟火气”。
  艺术的表达因为大自然的加持而更具魅力。武夷山的一场“山水交响乐”,以天为幕、湖为台,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乐音之中,让世遗华彩绽放得淋漓尽致。这一曲曲集纳了山水、草木和人间之韵的旋律,伴随着大家回忆里的自然之声,蛙的狂鸣,树的风哨,溪的潺声,共同奏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森林在这个沉醉的傍晚仿佛慢慢地“活”起来了。
  世界遗产+诗词:
  开启“文化哲旅”
  “世界遗产+”除了“文化趣旅”,还可以引导观众从人文社科去思辨探讨,开启“文化哲旅”。在这场旅行中,我们既能看到过去,也能看到未来;既有中西碰撞的横向参照,也有古今对比的纵向启迪。
  耸峙于长江与鄱阳湖畔的庐山,襟江带湖,山高谷深,孕育出了变幻多姿的大美胜景,也让无数人魂牵梦萦,与之相“恋”。作为我国入选的第一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动人诗篇。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居易的传世长诗《琵琶行》……在庐山举办一场诗词朗诵大会,用文学的底蕴为世界遗产增添一抹盎然的诗意,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世界遗产+科技:
  传承再现世遗盛景
  “世遗+科技”的方式,打破了人们对“世界遗产仅仅停留在历史层面”的刻板印象,让大众领略到科技在世界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
  在三星堆博物馆修复馆和三星堆考古大棚,可以看到考古人员的日常工作,以及他们配备的多学科结合的科技考古装备。防护服、临时实验室、可升降悬挂式工作台……正是由于这些“黑科技”的使用,我们如今才能有机会窥探到那个笼罩在迷雾之下、古老而神秘的古蜀青铜文明。
  对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是首次在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中应用X光“体检”、红外热像探测、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现代科技。而“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保护工程”——猿人洞保护棚,更是本着“最小遮盖、消除隐患、融入自然”的原则,历经7年论证、3年施工才艰难完成。科技的进步,让文物“延年益寿”,也为之后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留下空间。
  科技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世界遗产的呈现。在庐山世界遗产监测预警展示中心,不仅可以检测各个文保点的实时情况,还可以通过触屏人机互动了解庐山景区一年四季的风光,所谓两“云”在手,一览庐山天下悠。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可以通过3D技术、VR技术来还原历史场景。
  世界遗产+呈现:
  连接过去与未来
  “世界遗产+”还体现在多种形式的呈现。在安阳殷墟,600架无人机组成的高科技表演点亮了整个殷墟夜晚的星空,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汉字以“赛博朋克”的形式穿越几千年,在甲骨文的家乡,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周口店奇妙的“博物馆之夜”,与北京人“1.0”到“4.0”展开的沉浸式对话,则追溯了七十万年来中国人类进化历程,揭示了寻找的意义。节目组还历时两天搭建起了30000多块“超豪华”多米诺骨牌来呈现千里大运河动态的“生命历程”,致敬古人千年的心血,感受中国大运河所带给我们的骄傲与震撼!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尝试的“世界遗产+”创新模式,强化了年轻人对世遗的认知,拉动世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以青春力量守护古老文明,为所到之地注入新的活力,无疑为世界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方向。
  节目兼具科普向、娱乐向等内容,平均收视率达0.917。截至目前,全平台播放量突破3500万,得到了广大粉丝和网友的热议。#万里走单骑拿捏世遗知识##唐朝的甜品能有多精致##北京中轴线为什么能够申遗##原来千手观音也要拍X光片做体检#等词条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全网热搜91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共21.4亿次。网友纷纷评论,节目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破圈”相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承世界遗产,并激发自身守护世遗的使命担当意识。这是向前迈出的一步,未来,期待有更多优质的内容和形式,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得以赓续传承。

(作者:金桐)

来源: 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 作者: | 编辑:杨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