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创意要闻 > “C+C”媒体艺术国际驻留项目——《城象·转译》

“C+C”媒体艺术国际驻留项目——《城象·转译》

2021-12-18 17:16:48

  2021“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特别对话,再次集结全球青年。线上论坛,围绕如何开展富有韧性的世界遗产保护、如何建设富有韧性的包容城市,探讨青年领导力在创新创意中的作用。线下活动,将举行2021中国·长沙“C+C”媒体艺术国际驻留项目作品展及“媒体艺术进校园”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展。

  本届长沙“C+C”媒体艺术国际驻留项目邀请了来自英国、葡萄牙、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的 8 位青年艺术家以驻留和艺术创作的方式,深入长沙展开文化交流,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传播新路径。

  “C+C”媒体艺术国际驻留项目,旨在通过媒体艺术手段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创新创意活力因子,赋能城市创新创意发展新引擎。借力媒体艺术让长沙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城市名片更具时代性、专业性、艺术性和多元性,让湖湘文化面向世界展现更多元的魅力和更蓬勃的活力。同时,为提升城市品质和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搭建国际、国内青年交流平台,驻留期间,驻留艺术家“进乡村、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以实地走访、沙龙论坛、分享会、工作坊、非遗文化体验等形式探索人文艺术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大众的互动,让媒体艺术更加公共化、普遍化,并最终落地“C+C”媒体艺术驻留成果展,扎根本地,面向大众,文化共进。

驻留艺术家走进长沙文庙坪体验市井文化

驻留艺术家走进岳麓书院感受湖湘文化

驻留艺术家走进媒体艺术示范园区——前行 58 小镇

驻留艺术家走进长沙潮宗街社区

驻留艺术家走进高校

驻留艺术家走进浏阳道官冲体验非遗文化

驻留艺术家走进湖南省博物馆

驻留艺术家走进浏阳道官冲体验非遗文化

  “C+C”媒体艺术国际驻留展为《城象·转译》,该展览展示了8位艺术家们的个人及合作作品,并从"城市景观的参与与诠释"、"媒体技术的探究与运用"、"文化符号的观察与解读"三个维度展开叙事和对话。艺术家们在延续创作习惯的同时将驻留期间的在地体验和生活经历融入其中,通过作品展现了如何以艺术创作为手段将城市印象向视觉语言的转化与呈现。

  在《城市的语言》一书中,迪耶萨迪奇(现为英国设计博物馆名誉总监)如是说道∶"城市由物质塑造,也由理念铸就"。城市这一呼吸着的庞大生态系统,其风格与特色的建立离不开历史的绵延和地方文化的逐渐形成。多层次不断更迭的城市,因由各自发展路径而伴随时间被贴上一个个不同的标签。长沙这座已涅槃重生的文化古城,以创新为驱动力蓬勃生长,在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道路上迈步向前。C+C 媒体艺术国际驻留项目便在长沙被冠以中国首个"媒体艺术之都"城市名片的背景下进行。全面而高速信息化时代下,我们生活在各种"媒体"之中,科技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由为便利,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更多艺术表达的可能,使视觉语言的运用在传统艺术根基之上更加丰富。在此语境里,艺术家们自由使用或静或动的多种创作形式表达思想与观点,创新与想象力的探索创造了更加多元化的交流方式。

  而艺术驻留更是为多方参与人员实现经验的交换,给艺术家提供一个脱离日常进入全新创作环境,从而自我审视与突破的机会。本次项目的艺术家组成为 4 位外籍艺术家和 4 位湖湘青年艺术家,这样的组合激发不同背景中形成的思维相碰撞,异同的融汇促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多元文化价值对创作的介入建立起艺术家与自我、与同伴、与公众、与城市之间的对话。

     艺术家:José Lopes (葡萄牙)

  作品名:《红楼梦》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简述:活在当下,是一种奇怪而复杂的感觉。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我们是否处于时间的边缘——不断地猜测过去和未来? 我们如何使压倒性的技术与自然界中恰到好处的不完美之间的对比合乎情理? 有时感觉就像我们在迷宫中,我们不仅迷路了,而且忘记了寻找意义。在这种无序和模糊状态的迷宫里,没有入口也没有出口。

      艺术家:李维伊(中国)

  作品名:《逆向透视练习》

  作品类型:绘画

  作品简述:我很感兴趣这种全然拒绝幻觉的技术,因此制造了一系列严格以逆向透视画法绘制而成的椅子。这件作品可被看作是用一种极其严谨的错误手段完成的结构素描,或是一个根本不想变成最终成品的椅子草图。

      艺术家:Anthony Reed(英国)

  作品名:《耀辉之城》

  作品类型:摄影

  作品简述:这是一系列探索长沙当代城市环境的照片,对着彻底改变的城市景观进行安静的沉思观察。高耸的霓虹灯塔大胆地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新篇章。在 1938 年的大火后,被完全摧毁的古城在灰烬中重建,一座与革命热情密切相关的城市,霓虹灯覆盖的摩天大楼在周围的街道和天空上投下色彩,它们持久的光芒暗示着一个诱人的未来。

      艺术家:MJ Lee (韩国)

  作品名:《萤火虫在做梦》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简述:当人们接触到陌生的文化和情感时,所感受到的视觉或听觉上的“无知”会扩展到其他人类感官,而使我们倾向于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比如手势、指点、比划和热情的鼓励。

      艺术家:MTZ(中国)

  作品名:《灵·晶》

  作品类型:多媒体装置

  作品简述: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媒介,归根结底仍然是光。大爆炸之后的第 38 万年,光子冲破混沌,跨越宇宙,穿过虹膜、时间、空间,带来生命与生机。我们站在未来的坐标上望向太空深处,借着光带来的答案,得以凝视时间上的过去。

      艺术家:如拉(中国)

  作品名:《共生关系》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简述:油漆和墨水的流淌滴落是涂鸦独有的视觉符号,它充满随机性。滴落的方向却是依照着自然的重力垂直向下。它将城市建筑生长代入到了同一频率,形成了镜像投射,同一线条上的不同方向,让建筑的垂直生长与油漆自然滴落在精神上达成了统一。

      艺术家:孙存明(中国)

  作品名:《From a boy to a man III》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简述:门也是个成长的符号。这扇门是从原有的环境中拆除下来的,在以往的场景中,它被当做一个完全功能性的存在。大家对它的使用与观察都只是一个平面维度的。展览中,我将完整的门框和门板像雕塑一样呈现出来。给到一个多维度的观看,这种观看方式的改变解放了“门”作为物件本身的单一功能性。

      艺术家:Hutch Wilco (新西兰)

  作品名:无名贵妇之墓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简述:《无名贵妇之墓》是一部以博物馆展览形式呈现的推理虚构作品。该作品采用标准的博物馆教学技巧,将中国探险家郑和的想象之旅与公元 1405 年中国与毛利人的文化交流编织在一起。

     艺术家:Anthony Reed & MJ Lee (韩国)

  作品名:《穿越》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简述:MJ Lee:对我来说,空间是一种具有“能量”的非物质元素。通过我的表演,我试图让自己沉浸在指定空间的能量中并与之相连。

  Anthony Reed:建筑本身则提供了另一层重要的诠释和实验。这座建筑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空壳内,空灵的内部发挥了自己的魔力,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愿景。

      附录:艺术家简介:

  José Lopes 葡萄牙

  男,1965年9月生,José Lopes 的作品时间是对空间进行神秘而富有诗意的研究:位移、短暂、分散的身份认同以及技术和良知之间的冲突等。艺术形式是利用装置、饰品、灯光、摄影、绘画和策展计划交叉的异质形式语言混合。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拥有普利茅斯大学(英国)和纽约 Transrt 学院(美国)的创意实践硕士学位。担任过澳门 VAFA 国际影影像艺术节的导演。他入围了2016年Sovereign Asian Art Award 决赛,并获得了东方基金会(葡萄牙)、国家文化中心(葡萄牙)和澳门文化学院的奖学金。1002 年他参加了柏林 Transart Trienalle,并代表葡萄牙参加了瓦伦西亚双年展。

  李维伊 中国

  女,1987年8月生,李维伊是一位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出版人、杂货店主,她同时生活和工作在以上五个网页链接里。李维伊200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得艺术设计硕士学位。同年获得 Rebecca Tylar Porter 奖,2018 年入围华宇青年奖,现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就读设计工程博士。

  Anthony Reed 英国

  男,1983年11月生,Anthony Reed 是来自英国的艺术家及摄影师,目前工作并居住在上海。他主要采用中画幅胶片机和数码相机进行创作。Anthony 于 2007 年毕业于诺威奇艺术大学纯艺专业,随后他来到中国并在青岛海洋大学学习汉语并开始了他的摄影创作生涯。他的作品主要探索的是已有的人工建设环境和过去在中国的12年时间里所目睹的中国发展转变的过程。他主要的拍摄地点位于上海,也包括中国的其他城市地点。从最开始的一名局外人和观察者,到后来的居住者,他目睹了在这片土地之上发生的剧烈变化,并以他个人的视觉语言记录了下来,描写的是多样性的地点与其中的居住者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MJ Lee 韩国

  女,1986年7月生,MJ Lee 致力于用作品打破人类存在的物质性,通过创造超越流派的艺术来质疑传统意识形态的永恒悖论,她经常在作品中使用自己的身体的物质性-通过行为艺术、录像艺术、雕塑、装置,和任何数量的物理表现形式。2020 年获得东方基金会艺术奖-荣誉奖。

  MTZ 中国

  男,1988年1月生,MTZ2009年开始电子音乐艺术创作,其出众的旋律使他在短时间得到圈内先锋电音厂牌赏识并签约发行唱片。他在2010年开始全国巡演,2012年创立长沙首个新媒体视觉艺术团体M.C.T.L,团队涉猎范围包括光影视觉装置,线下音乐派对场景设计,现场视觉,3DMV等。

  如拉 中国

  男,1988年1月生,是当代涂鸦艺术家,获得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视觉艺术硕士,2007 年开始街头涂鸦艺术创作,个人的创作以宇宙混沌论为基础,洞察时代语言与自然生态,利用敏锐的色彩感受结合街头与工作室激发与材料,不断在风格和作品空间维度上进行着探索;作品遍布全球多个城市包括伦敦、斯图加特、米兰、墨尔本、悉尼、香港等,并多次为国际品牌和机构提供创意服务,2016年他启动城市公共涂鸦艺术项目 WALLSKAF 国际涂鸦艺术节。

  孙存明 中国

  男,1985年9月生,先后就读于江南大学和法国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分别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艺术本科学位及艺术硕士学位。孙存明的作品充满了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符号和信息。他的视觉语言本质上是简明含蓄的,通过对现成品的运用,物体原有的语义随之改变,作品的呈现也在微妙的变化中浪漫和暖昧。孙存明的作品基于对现实的回应,他关注文化身份与属性、个体认知以及这些概念之上的总体结构。他作品中的视觉元素充满张力,阐明了其自省的内核。他的创作媒介涵盖了影像、现成品、雕塑等。他的近年个展及项目曾在PLATESPACE、户尔空间、七木空间、法国 Houg 画廊展出; 他参加群展的机构、画廊和艺术节包括 CHAO 艺术中心、泰康空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乌克兰 Invogue 画廊、北京当代艺术展、61 届蒙鲁日当代艺术展(Salon de Montrouge)、2015里昂双年展平行单元(Resonance)等。

  Hutch Wilco

  男,1975年8月生,新西兰人,1998年开始艺术创作,毕业于奥克兰理工大学。他是⼀位独⽴策展⼈、评论家、写作者、编辑和艺术项⽬经理,在⽂化领域有着超过25年的职业经验。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工作期间,他参与了超过100个艺术展览和艺术家委约合作的项目。他曾经与墨西哥国家考古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澳大利亚活动影像中心以及上海中华艺术宫等国际专业机构开展过展览合作。同时,他分别参与拓展和管理了2009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新西兰国家馆展。

来源:长沙市媒体艺术发展中心官网 | 作者: | 编辑:陈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