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创意要闻 > 专家观点丨吴志强:AI赋能文化复兴

专家观点丨吴志强:AI赋能文化复兴

2021-10-26 10:17:05

  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德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师。担任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召集人、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联席主席、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创造性经济--联合国南南合作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0年10月9日,吴志强院士受邀前往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全院师生作主题报告《AI赋能文化复兴》。核心观点摘要如下。

 

前言:AI与城市规划

AI&URBAN PLANNING

 

  吴院士:

  提起人工智能,大家都会联想到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AI下棋机器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它只要学习几十万种棋盘,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战胜世界冠军。而城市规划和建筑学需要的思考和计算能力远远超过此。我们不仅仅要看图纸,还要感知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精神,学习政策文件、进行社会调研。

  因此,“合智”跨媒体智能(Cross-media intelligence)就是现在AI正在攻关的一个方向。学习建筑师看图纸、听声音、读文件、通过眼神进行交往。城市规划大多是团队多人完成,我们也提出来下一代AI另一个主要攻关方向就是“群智”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一群机器协同作战。下一代AI第三个方向是“混智”混合增强智能(Human-machine hybrid-augmented intelligence),人机共同智慧。第四个方向我们提出“自智”自主智能(Autonomous-intelligence systems),机器一边运行,一边学习。第五个方向是“数智”大数据智能(Big-data-based intelligence)。

  以上五点就是下一代人工智能重点攻关的技术领域,同时中国也在着手布局应用领域:智能城市、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制造、智能教育,左右两只手共同拉动我国人工智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突破 关键领域

  城市规划、建筑学科与AI的关系应该是引领发展方向、指出未来技术攻关要点,而不是技术成熟后,再去思考学科应用场景。

 

观点1:保护城乡遗产,不仅是为了城乡昨天,更是为了城乡的明天!

iHeritge for Future

 

  1981年的暑假跟随阮仪三先生在平遥调研,正是因为在平遥的创作和调研,让我认识到了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城市。

  说到历史保护,总是会有这样一种声音:遗产完全不能动。但我不这么认为,今天平遥的保护都不是为了昨天,至少不仅仅为了昨天,而是应该是为了明天而保护,这样才是为了人民城市的规划。

  21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快速城镇化,到处写满了“拆”。在上海世博会规划项目里,从大规模的“拆”转换成了大规模的“留”。把黄浦江两岸6公里的厂房全部留下。对每一栋建筑进行数字化调研,给每一栋建筑建立“病历卡”,材料、风格、污染情况进行排查,再来明确每栋建筑应该承担世博会园区的具体功能。我们一口气保存下来35万平方米的老建筑,这是在中国第一次做工业遗产的整体改造。对于上海来说,这一百多年的建筑蕴藏了了不起的历史。这些老旧厂房诞生了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第一艘核潜艇,它们参加过抗日战场,为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世博会规划中将飞机库改成休闲广场,大跨车间变成了主要的演出场地,造船厂改造成中国船舶馆,发电厂改造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船坞变成下沉广场。

  

  江南造船厂改造成为中国船舶馆

  

  发电厂改造成为当代艺术博物馆

  世博会的这些实践来源于之前在德国的项目经验。1988年我在柏林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老城改造,作为两德合并的广场,每一栋房屋,每一个细部都有故事,把它激活成为未来的城市生命。之后又在巴黎做街坊保护规划,按单栋建筑逐一进行保护更新,留下历史的温度。2003年汉堡的港口城更新项目从原本的航运功能空间转向下一代创新创业。城乡历史遗存不仅是为昨天,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这些城市遗产为了明天服务,为了城市下一代人而服务。

 

观点2:城市历史所积淀的文化是创新的动力!

iHeritage for Innovation

 

  2007年,平遥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十周年的时候,我回到平遥,但当时因为严格保护,百姓不能对房子进行改动,生活环境很艰苦。想要改变这个状态,必须让老百姓在富裕的生活中传承历史。

  以乌镇项目为例,历史古城为下一代服务,互联网大会给乌镇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冲击力。把乌镇的传统文化做起来,同时又对接外部活力。

  平遥曾经也充盈着创新创意的精神,这次平遥调研中我一直在思考:平遥票号到底是怎么败落的?只有说的清楚才能吸取经验教训,向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学习。

  

  乌镇古城更新方案

观点3:“基因”+“细胞”,智能技术赋能历史遗产新生命力

iHeritage for life

 

  真正向老城生命学习,会发现需要一直秉持的是老城的“基因”,而老城一直在创新、在复兴,这就是“细胞”。分析清楚什么是老城的基因,什么是老城的细胞,基因不能变,细胞必须变,才能有生生不息的生命。近期,将全球重要老城的中心区提取出来,进行人工智能识别,判断“基因”和“细胞”,找到一条精准设计的路线:要把“基因”坚决地维护好,让“细胞”生生不息。

  

  全球历史古城核心区域空间提取

  大规模识别老城的色彩规律、绿视率、步行空间、街道围合度、多样性进行快速诊断,得出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通过横向对比,还可以发现在哪些地方可以提升古城水准。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分数图

  城市规划的核心一直是大规模三维空间的组合,传统城市规划教育都是将用地划分为单一的色块。工业用地涂成咖啡色,居住用地涂成黄色,生态用地绿色,其实用地划分是手段,功能复合才是目的,城市规划实际上不是分开来,而是在一个空间上怎么进行功能的组合,去分析各种空间组合在一起的相互之间的相邻、相害、相避,相融,这才是科学的城市规划。

  向历史、向古城学习,古城中受欢迎的地方如何组合,什么功能是组合在一起最高效、最有活力的,什么地方在一起是一定要避开的。

  过去我们都是靠感觉,现在可以非常清楚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古城所有空间、建筑、景观,辅助设计手段,解决问题。

  

  古城实时建筑热模

  2018年完成了全球13861个城市数据,今年把所有的数据来源打开来,发起人类数字城市的图谱计划CiMA。

  

  基于山西遗产数字化战略项目,针对山西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部分成果已经发布在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网站上及中国工程院IKCEST-iCity智慧城市平台。

来源: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 作者: | 编辑:陈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