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创意要闻 > 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新故事

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新故事

2021-08-11 17:35:56

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新故事

 2021年度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项目带头人

传播能力建设线上系列培训班顺利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五月发布的报告《新冠疫情下的活态遗产》中指出,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同时非遗也在人们克服疫情带来的挑战时体现出了强大的韧性。报告强调了在未来应该抓住数字技术提供的机会来支持非遗复苏和保护的工作,并提升其知名度和认可度。

  如今,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和新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指出,新媒体应用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嵌入、渗透与影响更加深刻,新媒体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松桃苗绣省级非遗传承人石丽平与绣娘用手机录制唱苗歌视频Shi Liping, provincial ICH bearer of Songtao Miao embroidery, is recording Miao songs with local embroiderer using phones

  网络与新媒体为非遗传播扩展了新渠道,也给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今年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云游非遗·影像展”活动的整体网络曝光量累计超16.43亿;截至6月16日,社交平台上#非遗在身边#话题累计阅读量为13.6亿次。古老的文化和遗产正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带动下以更年轻、更活泼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开展的“遗产青年说”项目也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正式启动。该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四期框架下的三年期线上线下传播项目,旨在鼓励青年参与遗产宣传和传播。

  

  7月, “遗产青年说” 项目框架下的 “2021年度传播能力建设线上培训班” 顺利举办。培训共举办了两期,由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老师主持,授课人员包括业界资深专家、成功案例实践者及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员。来自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中国丹霞贵州赤水、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贵州梵净山的45位传承人和带头人参加了本次培训,其中女性学员27人,占总人数的60%。与去年同期的培训班相比,本次学员人数增加了221%。

  

  两期培训班分别于7月19日和23日晚于线上举行。第一期主要针对非遗短视频进行培训。非遗类短视频大V号“奇人匠心”MCN负责人毕锦华分析了非遗短视频的现状和机遇并分享了账号运营技巧;非遗类主播金玲(账号名称:“铃儿响叮当”)分享了非遗直播的经验;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员团队分享了非遗和手作类短视频内容制作、营销技巧。

  

  第一期培训(上划查看更多)

  第二期旨在开拓学员网络传播视野,从短视频到中视频(通常时长1-30分钟),并提升网络直播的能力。抖音非遗类短视频大V号 “寻古” MCN负责人张建华从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总结,系统地讲解了如何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去年培训班的学员牟小燕和金理慧分享了运营B站账号 “修竹大叔” 的成功经验;中国传媒大学教员团队分享了非遗和手作类中视频和直播的制作与运营技巧。

  

  

  第二期培训(上划查看更多)

  除了线上的培训之外,今年暑期,中国传媒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团队还将走进试点遗产地,开展结对子活动,与遗产地的非遗传承人和社区带头人面对面交流,用青年的力量助力遗产更好地传播。

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作者: | 编辑:陈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