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创意要闻 > 惟留稻香满人间

惟留稻香满人间

2021-05-24 18:37:0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领衔记者 张尚武

  5月22日,长沙大雨。91岁的科学巨匠、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溘然离世,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屡屡创新高产纪录。2020年,超级稻实现周年亩产稻谷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全球许多国家“扎根开花”,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让无数人远离饥饿。

  斯人已逝。这不仅是中国的损失,更是全人类的损失。

  一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袁先生引领杂交水稻高产攻关,影响和带出一支过硬的科研队伍。” 隆平高科副总裁、杂交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说。

  1993年,杨远柱从常规稻育种转向杂交水稻育种,选育的第一个两用核不育系失败。在他深感失落迷惘的时候,袁隆平前来为他鼓劲,并下到试验田里找原因,肯定了技术路线和科研方向。在袁隆平的鼓励下,杨远柱培育成功了早杂两用核不育系“株1S”和“陆18S”,荣获第六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得到袁先生指点,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荣幸。”杨远柱说。

  “袁先生思维敏捷,总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全国知名水稻栽培专家青先国说,大家都知道,袁先生始终引领超级稻高产攻关,让人类远离饥饿。其实,袁先生也一直在追求高产与优质的结合,助力粮农增收。

  进入新世纪,农民种粮增收困难重重。青先国回忆,2003年,农民种植优质食用稻,一亩可增收70元以上,他向省里提出发展“水稻产业经济”的建议。没想到,袁隆平院士极力支持这一思路。

  站在粮农增收的角度,袁隆平意识到,从育种上解决杂交水稻高产与优质兼具的难题,千方百计发展水稻产业经济,才能让粮农有可观的效益。

  “解决好吃饭问题,还要解决增收的难题。”袁隆平多次告诫身边的科研人员,可见他对农民非常有感情。

  二

  袁隆平院士引领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 时时关注农业绿色发展,关心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秘书长李铭回忆,2009年协会拟请袁隆平院士担任名誉会长。有人担心他不会同意,准备了3000多字的稿子,陈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袁先生了解大家的意图后,直接就说食以安为先,应当出一份力,爽快地答应了。”

  袁先生对身边的助手说,在协会的兼职,仅此而已。他还欣然为协会题词。

  这些年来,袁隆平院士作为协会的名誉会长兼顾问,他一直保持对协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他为会刊题写《湖南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刊名。协会会员服务中心成立网销平台——禾悦公司,袁隆平题词勉励,寄望“禾泽万物 悦诚天下”的美好期盼。

  2019年,在袁隆平院士90岁生日当天,李志纯会长带领秘书处向袁隆平院士表达了真诚的祝福与感谢,并赠送了一个定制摆件:一粒米的造型上,镂刻梯田稻谷熟,层层叠叠上远山。李志纯释义:远山旖旎,稻穗低垂,象征他谦逊求实的科研精神,令人敬仰。

  袁隆平院士高兴地说,自己从“80后”升级为“90后”。在超级稻攻关的征程中,将带领大家翻越座座远山,将尽力支持农产品安全协会,关注绿色与健康,让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得安全放心。

  三

  听到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全国劳模、湘潭市泉塘子农技站站长李罗斌悲痛不已。李罗斌说,袁先生始终为了“让人类远离饥饿”的目标而奋斗,他的逝世不仅是中国的损失,更是全人类的损失。

  李罗斌领头的泉塘子农技站,自1984年以来,一直是袁隆平院士的杂交稻中试基地,从“三系杂交稻”到“两系杂交稻”再到“超级杂交稻”,共引进杂交水稻新组合192个,为农民增收数亿元。

  今年79岁的李罗斌回忆,2002年,他已到了退休年龄,快乐地填写了退休表格。不久,市委却给他下达了返聘通知,原来是袁隆平要留他继续干。李罗斌说:“袁先生比我大一个年轮,依旧在岗。跟他相比,我没有理由休息。”

  亦师亦友数十载,李罗斌清楚地记得,泉塘子挂牌杂交水稻中试基地以来,袁隆平到基地现场指导39次,经常到田边与农民促膝谈心,化解种粮农民心中的疑问,鼓励他们科学种田夺高产。

  如今,斯人已去,惟留稻香满人间。

来源:星辰在线 | 作者: | 编辑:陈贝贝